太陽當空照,火辣辣的。中午1時多,不少人正躺著休息,但永春縣桂洋鎮桂洋村58歲的村民林傳義,正揮汗如雨地綁著竹掃把。
和他一樣不辭辛勞捆扎竹掃把的,還有村里的200來戶村民。大家靠著手中的竹掃把,“扎”出了一條致富路。
一家帶動一家 竹枝變廢為寶
面積不大,20平方米左右,水泥地面上放著一堆堆竹枝葉,一捆捆已扎好的竹掃把擺滿門口,這就是桂洋村家家戶戶的店面。下午1點半左右,一輛大卡車駛來,在每個店面前停下,門口的竹掃把被收購者一捆不落地運走。“一次大約能收走三四千把”,村民說,收購者有時是安溪人,有時是南安人或泉州市區人,他們不定期地來村里收購竹掃把,每次都能滿載而歸。“一個星期大概會有兩輛大卡車來。”
“竹掃把供不應求,村民們加班加點做,收購者都還不覺得多。他們把這些竹掃把賣到全國各地去。”桂洋鎮黨委宣傳委員郭麗齡笑著說,市區環衛工人手上的竹掃把說不定就出自桂洋村呢!
為何桂洋村會成為竹掃把村呢?原來,該村山地多,毛竹自然就多,毛竹收成出售后,山里就堆滿了被廢棄的竹枝葉。有的村民覺得可惜,就收了一些回來,隨后扎成竹掃把,在每月的趕圩日里挑去鎮上賣。據說,一次也就做個十來把,雖然每次都能賣完,但也沒人將這放心里去,“當時沒人會稀罕這‘粗俗品’”。
直到20年前,有個安溪人看中了村民手中的竹掃把,要大批量地購買,這時竹枝葉才變廢為寶。一家帶動一家,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捆扎竹掃把去賣。據悉,村里的年輕人不適應一頭扎進竹枝葉堆里的生活,多數選擇外出打工。但中老年人不一樣,他們喜歡這樣的活計,累是累點,但掌握好這門手藝,不僅生活變得充實,錢袋也慢慢鼓了起來。
家庭小作坊 男女有分工
對于已經從事這門手藝18年之久的林傳義來說,捆扎竹掃把并不算是一件難事。
竹枝葉不用這些捆扎者自己上山去挑,自然有人送上門來,每50公斤賣28元。不過,送來的枝葉要變成掃把,卻是要費捆扎者好一番工夫。“用大剪刀將側枝剪下,粗枝和細枝要分開。”林傳義說,他年紀大了,就用剪刀剪,年輕一點的力氣大,就直接用手去扯。接著,家里的女人就負責分別捆扎粗枝和細枝。據介紹,竹掃把的扇狀部分需要用2把粗枝和1把細枝組成。
之后,男人力氣大,就負責將竹掃把的雛形捆扎出來。他們手中拿著一根約1.1米長的竹竿,然后在它的一端用一條4米長的包扎繩先后緊緊勒住一把粗枝、一把細枝和另一把粗枝。整個過程中,需要在竹竿上釘入3個竹釘,以固定粗枝和細枝。
捆扎成的竹掃把,必須將竹葉清理干凈,“不然還沒掃,竹葉就先掉了一地,怎么行呢?”一位村民說,這個過程需要將掃把不斷翻轉,用火烤一分多鐘,“得掌握火候,一下子將竹枝葉燒了可不行。”
每日12小時 雙手創造財富
林傳義的手掌上結著一層厚厚的繭,長期用力使他的手指嚴重變形,無法伸直。孩子已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他和老伴做著這手藝活。
每天,將有50把左右的竹掃把在他手中誕生。他說,一把竹掃把大約賣3.5元,扣去成本,每把能賺0.8元,一個月就是1200元。這讓已沒法在田里勞作的他感到很滿足。“我早上6時就起來干活,直到晚上6時左右才停工,一天12小時,每天都很充實。村里的不少中老年人都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