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龍虎山”里滿園春 |
|
|
文章來源:本刊原創 本刊記者 茍立偉/撰文 錢華/攝影 更新時間:
2013-5-16 |
|
|
 |
黃加成(左三)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共謀發展大計。 |
來到仙游縣大濟鎮蒲山村,隨處可見古典家具廠的招牌。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仙游縣出了名的貧困村。2003年,黃加成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時,村財已欠債70多萬元。作為一名古典家具制作的高級工藝師,他敏銳地看到了制作仿古家具的巨大商機。2007年,他率先開辦了村里第一家規;墓诺浼揖咂髽I。幾年來,他不但自己帶頭致富,還帶領村民致富,并將古典家具生產發展為大濟鎮乃至仙游縣的一大支柱產業,村民生活和村容村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黃加成的成就體現了基層共產黨人應該具有的魄力,也說明了選好基層帶頭人的重要性。
做大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
走進大濟鎮,沿街兩側,展廳內古典家具琳瑯滿目。一件件別有風味的古典家具讓這個縣城邊的鄉村充滿了文化氣息,欣欣向榮。
龍虎山家具有限公司門口,一位穿著格子西服的高個男子迎了出來,他就是黃加成。
1967年出生的黃加成,高中畢業就從事木雕工藝加工業,2000年當選蒲山村黨支部書記,2007年創辦龍虎山家具有限公司并擔任董事長,公司很快發展壯大,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黃加成的辦公室旁邊,就是家具加工廠房。抬腳進去,一件件半成品正在接受“手術”,工人們戴著鼻罩在忙碌著,或打線,或畫板,或拋光,或雕刻。木屑紛飛,砂輪旋轉,家具被迅速拋光,瞬間煥發出了光彩;小型電鋸,飛速掠過,一條精細、筆直的線條就刻在了家具上;嫻熟的刀法,精美的工藝,彰顯了能工巧匠對每件家具藝術品般的精雕細刻,或雕琢出自然之美,或刻寫出人文之趣。在這里,盡管每一件家具都是半成品,但你已經隱隱約約能感受到其中靈動的藝術韻味。
2007年前,蒲山村大部分勞動力外流到廣東、上海。近幾年來,因為古典家具產業的壯大和品牌形象的樹立,在家門口就能賺很多錢,外出打工的青年紛紛回鄉,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有這么多工作,工資又高,現在還有誰去外地打工!”
“目前工廠僅木工就有100多人,其中多數為本村人,許多木工月薪都在1萬以上。”黃加成說,“在龍虎山家具廠,木工學徒一個月1000多元,半年后出師,就會漲到5000至6000元,成熟的木工月薪1萬多元,一個人就能養活一家人。老練點的木工還可以帶學徒,每個月還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一年能賺20多萬元。”
41歲的木工師傅黃玉望,是書峰村人,2007年到龍虎山家具廠打工,當時一個月只有3000多元,現在一個月有1萬多元。僅2011年上半年他就在工廠賺了十幾萬元,再加上前一年賺的錢,2011年他就把家里兩層的樓房裝修好了。如今,在蒲山村,像黃玉望這樣因家具廠而致富的人不在少數。
這位帶頭致富和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村黨支部書記,6年來帶領全村人辦起近百家家具廠,樹立起了響當當的“蒲山品牌”,幾乎實現100%盈利,年產值突破2億元,全村農民人均年收入從2008年的5000多元達到現在的12000多元。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蒲峰、大濟、山岑、坑北等7個村共發展了120多家古典家具工廠,古典家具儼然成為仙游的一大經濟支柱產業。
要求精益求精,樹一個品牌
在龍虎山家具廠,說起黃加成,工人們都饒有興趣地提到了黃加成推出的一個規定:工人睡眠不足8小時不能上班。不少工人反映說,這個規定讓他們感覺廠里像一個家。
“其實這個規定主要為了確保安全生產,不想讓大家透支身體亂加班,起一個提醒作用。”黃加成說,這個規定從辦廠之初就開始推行,只要不出差,他每天早晨6點多就會到廠里轉轉,廠里有兩三百號人,目前有80多號人住在廠里。“以前,有一個工人幾次沒睡足8小時上班被警告,兩個喝酒上班的工人還被開除了。”
如此嚴格的生產規定,確實讓人刮目相看。黃加成說:“雖然工廠位于小鎮上,但是在安全生產和規范操作方面,還是不可大意。只有嚴格執行規定,才能實現標準化生產。在其它方面也是一樣。”
如今,黃加成的家具廠不但有完整的物流系統相配合,產品遠銷全國各地,而且產品也達到了很高的客戶滿意度。“2007年至今,凡是賣出去的家具,沒有一件遭到客戶投訴。像家具變形、開裂、脫膠這樣的情況,一件都沒有發生過。”說起這一點,黃加成頗為自豪,他也有自信的底氣。在自信背后,是一系列先進的木材脫脂、烘干工藝的支撐,這些工藝,都是黃加成和他的團隊遠赴廣東、浙江學來的。學成歸來,他不僅用這些技術處理自己廠的木材,而且幫助別的廠家處理木材。
構建民心工程,獻一片愛心
在黃加成的龍虎山古典家具廠做大做強之后,他還盡力扶持弱小企業的發展。
仙游恒恩古典家具廠的老板林電原來是跑運輸的,2009年在黃加成動員下,將全部家當50萬元投資辦廠。“當時我對他說社會在進步,家具需求量非常大。但是他覺得自己連木頭都不認識,沒法弄,我鼓勵他,不懂可以學,并且從技術上幫助他。他當時看到我的廠效益非常好,又看重這份家鄉情份,最終決定投資辦廠。”回顧當初,再看今日,黃加成內心感覺到的是成人之美,“我多次把到手的訂單拿給他做,現在他一年能賺30萬元左右。”
黃加成利用自己先行先試,掌握材料、訂單和技術的優勢,多次幫扶弱小企業,幫小廠打包進口木材、烘干木材以節省它們的成本,把穩賺的訂單分給正在打開市場的新廠來做,談到這種“把到嘴的肉給別人吃”的行為,黃加成開懷大笑:“生意是做不完的,作為董事長,我要讓自己的企業實現利潤,作為村支書,我更要想著去培育一個產業,要用品質打響蒲山家具品牌,讓全村人,甚至全鎮人,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也是為了長遠發展考慮。”
對小工廠的扶持對于黃加成來說已是家常便飯,而平時給村民點點滴滴的幫助也成了黃加成的分內事。
村民林國成,曾在廈門以賣菜為生,后因與人發生爭執打架而頭部受傷,智力發生障礙,一個人生活困難,幾次三番來鎮上找黃加成要錢,年年如此,每次黃加成都拿自己的錢給他,對他生活上的困難總是能幫則幫,從無怨言。
“村民哪家哪戶生活上有困難,我一般都是以個人名義幫,拿自己的錢給他們。少則幾十塊,多則幾百幾千。無所謂,誰都有困難的時候。”談起這些,黃加成內心一片坦然。
除了幫助困難村民之外,他還從方便村民生產生活和村子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大刀闊斧地改善村容村貌,利用閑置地發展種植業,推動了一個又一個民心工程的開工建設。2009年,他帶頭捐資3000元,帶領村兩委多方籌措資金30多萬元,鋪設了1.6公里的村下支網水泥路面;2010年他又多渠道籌資十幾萬元為村里架設了80盞路燈;對接大濟自來水廠水源,全面解決全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組織發動村民建立400畝新品種龍眼基地,300畝枇杷基地,300畝綠色無公害反季節蔬菜基地,800畝青綠皮果蔗基地;帶頭捐資推動建設村學校辦公大樓,籌措30萬元置辦教師辦公用品;籌措資金建設村兩委辦公樓……這一件件大手筆的工程惠民利民,為蒲山村的明天帶來了希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