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閩南紅磚聚落”列入“申遺”預備名錄,如今正在落實有關工作。
 |
蔡氏古民居堪稱閩南建筑最美的“詩篇”。 |
不說話,同樣也能包含千言萬語。
我們在南安市官橋鎮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內,欣賞那些無與倫比的古典雕刻與裝飾藝術時,感觸最深的是:沉默,卻有述說;毫不艷麗,也能風情萬種。
掉落人間的建筑之韻
眼前一片紅磚白墻畫卷般鋪開,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在白條石砌成的石埕兩旁,垂手肅立,默然仰視南方天空。據蔡氏后人蔡宗敬介紹,古民居建筑群選址處是一個九天仙女掉落琵琶的地方,故而建筑群布局也像一把琵琶。一旦走近古民居,仰望著那些高高翹起的檐角,隱隱約約似有天籟傳來,如此深沉、緩慢而又悠長。
自2010年開始,海峽兩岸紅磚建筑計劃共同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閩南紅磚聚落”列入預備名錄,如今正在落實“申遺”工作。有閩南建筑“大觀園”之稱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耗費了40多年時間興建而成的。古民居每堵外墻墻面,都以紅磚精心組砌而成,貼面是各種各樣的圖案,有萬字堵、海棠花堵、人字體、工字體等花樣。在面街的磚面上還有磚鏨砌成的隸書體或古篆體的書法,如“忠孝廉節”、“仁義禮智”、“荔譜傳家”等,字字端正氣派,凹入磚體。仔細看去,紅白相間,又像是一個個小小的迷宮,令人嘆為觀止。
細細品讀昔日賢文中的真諦,蔡氏古民居興建者的良苦用心一一浮現,那對子孫后代的諄諄教誨,可謂字中有意,意中有心。崇尚風雅、謙遜待人的家訓,深得儒家精義,為建筑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僅依靠群體的布局、空間的大小變化、房屋的整體形象來傳達其內在的精神氣質,更依靠建筑裝飾如雕刻、繪畫、色彩等來進一步提升其精神境界。單說雕刻藝術,據蔡宗敬先生介紹,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內就有6種雕刻之多,分別是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剪雕和一種奇特的、至今未有專家能考證出的雕刻。
在現存較完整的16座宅第中,隨處可見大量出色的磚、石、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外裝修,如大門門楣、正門屋檐下、墻壁、外墻基、柱礎等處,雕刻方式有線雕、浮雕、半透雕、鏤空雕、陰刻、陽刻等,圖案精美絕倫,富有立體感。在醉經堂、世雙厝等處都有整幅的磚雕,圖案大部分為麒麟、鳳凰、松柏、牡丹等,傳遞出一種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
蔡氏古民居所有宅第的大門,幾乎都要由門檻、門斗、門鈸、門當、家冠、門神、詩書、壁雕等組成,名目眾多,工藝之繁瑣可想而知,但建筑群的主要設計人蔡資深對于細節的刻畫相當卓越,大門上用磚、石、木雕來表現魚蟲鳥獸、傳說故事、圖騰符號等等,一應俱全,栩栩如生。一扇門簡直就是一件活生生的藝術品,令人嘖嘖稱奇。
在古民居內,人們還發現了一種源自閩南的奇特雕塑工藝。這種雕塑工藝,在手法上似乎糅合了泥塑雕和剪雕技藝,而在圖案的設置上,青花瓷瓶是中國風,魚尾獅、青麟等帶有濃郁的南洋味道,龍涎香爐等又反映出伊斯蘭藝術?芍^五味雜陳,別具一格。
“沉默藝術”背后的“訴說”
“每一個圖案背后,就是一個故事。這些雕刻畫看起來好像簡簡單單,其實它們所敘述的東西,可能超乎我們的想象。”蔡宗敬先生稱,古民居內的許多泥塑畫、木雕畫、石雕畫其實都“大有文章”,或是來自民間故事,或是來自神話傳說,有的甚至是對經文書籍的詮釋。像模仿漢代石雕的“送別書生”,講的是民間賢妻送夫進京趕考的故事;青石雕“八仙過海”講的是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柱墩雕“喜鵲和梅花”則是表現諺語“喜上眉梢”;還有戶楣雕“茍完”,出處是《論語·子路》,自有知足常樂的人生理念在其中。這些雕刻畫刀法老練,刻畫傳神的頂尖技藝,形成獨特的欣賞格調。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以家族為中心建立的建筑群,強調宗族的“立家廟以薦蒸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田以贍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敬宗收族、養老扶幼的主旨十分明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院落式組群建筑,看重人與人之間的次序、等級、倫理,注重人對環境的感應。從蔡氏古民居內那些沉默不語但又線條分明的雕刻中,我們隱約能讀出建筑設計者當初煞費的苦心。因為這些雕刻中的靈魂已躍然石上、木上,正開口細說著浩如煙海的良言箴語。
閩南建筑最美的“詩篇”
蔡氏古民居注重以其流動、起伏、多變的線條,來捕捉旅行者的眼球。長而方的墻身構筑了穩重的核心,流暢的檐線、疊加的脊鱗、飛翹的尾檐,則升騰出一種韻律之美。同時,各建筑群體之間形成有條理、有組織的整體,使建筑群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那是一種壘磚砌石的智慧,所有的一切在出磚入石之間,都恰到好處地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傳統的東西有時很脆弱,極容易被新生事物破壞,但有時又極具生命力,它牢牢扎根于我們的心中,需要的只是一次發現,一種尊重。也許你贊嘆過盧浮宮的華麗、阿爾漢布拉宮的宏偉、悉尼歌劇院的精巧,但請不要忘了,在你的身邊有個蔡氏古民居,一個紅磚鑄就的沉默巨人,它穿越歷史的風雨,依然在氣勢磅礴地吟誦著閩南建筑最美的“詩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