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壯美的山重村。 |
很多地方在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資源時,常會陷入“景區旅游風生水起,區內村民仍守貧困”的發展怪圈。而長泰縣山重村通過采取“政府+公司+村委會+農戶”的合作模式建設古山重景區,把傳統的旅游資源轉化為市場資產和資本,旅游區、山重村、旅游開發公司分別以資源、資金參股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創共享,闖出了一條市場化發展的新路子。
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村里共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占到全村收入一半以上。村民們直言,“生活在山重,天天在家門口度假,開窗見景,出門入園,很是享受!”山重村民更是以現身說法,道出好事連連——
農夫山前:幾畝良田辦大事
“一條大路呦通呀通我家,我家住在呦梁呀梁山下,山下土肥呦地呀地5畝啊,5畝良田呦種點啥?”在山重鄉間小路上,望著良田阡陌,哼歌走道,讓人心情大好。
“老林好,今年你地里種啥呀?”我們和林龍海打起了招呼。
“就種些小米、地瓜、玉米等粗糧,還有泰國米。不是自夸,咱山重好山好水出好米,這泰國米在廈門一公斤賣到20元還供不應求呢。”老林一臉自豪。
林龍海,今年59歲,地地道道的山重農民,擁有8畝田地,村里公認的“勤快人”,新建的兩層半小洋樓便是他辛勞耕耘所得。“這要在幾年前,我可不敢奢望能住上新房!”老林說。
如今,通過“以區帶村”模式,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游區管委會重金投入加大山重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從山重到廈門灌口、從城區到山重等道路的逐一貫通,山重好似被打通了發展的“任督二脈”,“滿園春色關不住”的山重迅疾名聲大噪,廈漳泉等地游客像著了魔似地, 如長龍般逐花果而來,爭先一睹萬畝桃李花、油菜花漫山遍野的爛漫。
游客的激增,開農家飯店、賣土特產的如雨后春筍,村民們悄然地從中嘗到了吃“旅游飯”的香甜。和眾多村民一樣,老林的人生也發生了逆轉:“說來也怪,人還是一群人,地還是那塊地,一樣種粗糧,游客一來,土土的東西卻都金貴了,身價蹭蹭地往上漲。”
不過,當初嘗甜頭的村民還在歡喜雀躍之時,山重村已著手開始一場從未有過的“變革”。就在2007年,經過幾番探索籌備,長泰古山重旅游有限公司成立了。
古山重公司由旅游區、山重村、旅游開發公司三方,分別以資源、資金參股合作,共同發展山重村生態休閑游。村民不出一分錢,以景區旅游資源為市場資本入股成為公司股東,村民也由此多了個新身份——股民。
作為“股民”的林龍海們,在景區運營管理中受益多多。如與古山重公司約定,農戶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花,為游客提供觀賞“景觀”;而公司則免費提供種子和技術支持,每畝還補貼500元,來年油菜籽收成歸村民所有。僅這一項,村民每畝冬閑田可多賺2000多元。
 |
十里藍山花海。 |
老房有喜:建設“民宿王國”
不知不覺暮色降臨,突然一陣歡聲笑語打破了古村的寧靜。原來是一群都市旅客拖家帶口地走進了古山重。
“張先生,你住忘憂居;小蔡,你在清心居;小林,你往逍遙居……”古山重公司服務員覃元愛忙而不亂地指引著游客有序入住。
這么詩意的棲居,他們在玩穿越么?不,這里可是由破舊老屋變身的古樸民宿,它藏于村莊社內,依青山而建,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溪頭十二號”。稍抬頭,只是驚鴻一瞥,披著落日余暉的褐瓦紅墻,清新自然的木頭柵欄,質樸溫厚的斗笠蓑衣,帶著某種令人心泛漣漪的閩南姿色,隨即撲入旅客眼簾。
“周末時候,民宿常被預訂一空。”長泰縣旅游局副局長林清輝說,“山重有幾十或上百年歷史的老房子很多都空置荒廢,古山重公司經過與農戶協商,通過共同出資或租金的方式重塑這些有‘古早味’的老房子,外部修舊如舊,里面則按現代客房標準裝修,老屋搖身一變為古色古香的民宿,不僅解決山重住宿‘吃緊’問題,也成為保護古村落的一種方式。”
“哈哈,那是我們家祖上留下的!公司以每年5000元租金租下。”老林望著僅一路之隔重新煥發生機的老房子,喜不自禁,“真是老房有喜!”
對于許多村民來說,改造自己的住宅為鄉村民宿仍是一筆不小的投資,作為政策配套,旅游區對村民發展民宿的,只要10個床位以上,每個床位給予補貼500元?h里也計劃出臺農家樂星級評審辦法,設立專項獎勵資金,指導當地群眾改造或新建鄉村民宿,開展農家樂,提升建設水平。
晚上,住客們嘗過民宿主人親自掌勺的拿手菜后,喜歡坐在山云氤氳的陽臺,仰望星空,聆聽蟲鳴鳥叫,與主人嘮嘮嗑,全身心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形態。而主人對當地文化的熟稔,不經意間往往會成為旅游的推廣者和窗口。
目前,山重景區規模民宿就有6家,民宿或古樸的、或現代的,風格各異,一應俱全。“接下來,我們要把山重建設為一個‘民宿王國’,以后來這,只要眼睛看得到的地方都會有民宿。同時,還將成立一個民宿協會,推出山重民宿的徽標和形象,統一歸口管理。”古山重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花田新事:打造“最大花海”
古山重的旅游“蛋糕”做大了,景區和村民的利益也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村里有80多位村民成為古山重公司的員工,擔任導游、司機、保安等,以不同身份投身到公司的經營管理。家鄉的發展,也吸引著本土人才的回流,林龍海的遠房親戚、村里的大學生薛鴻文,就是其中之一。
薛鴻文2002年福建師大畢業后,在全國各地跑銷售,好的時候一個月就能有萬把塊的收入。2011年,小有成就的他,竟放棄了在外發展的機會回到山重,擔任古山重公司辦公室主任。作為第一個把戶口遷回村里的大學生,薛鴻文覺得很幸運,并開始實踐起自己的“地瓜夢”:山重地瓜味道絕佳、名聲在外,它的?牲c綴食品,葉子可以炒著吃,作進一步加工后,能做成地瓜薯條、地瓜粉絲、地瓜切塊……他說:“一個地瓜,就可以做很多文章!”
“當年,破破爛爛的山重,逼得村民設法跑往外面謀生;如今,山重環境好了,回家就好比是‘度假’,吃住行都是在景區。”對山重的變遷,山重村老支書薛連輝很是感慨地說,“以前,村莊落后,自卑的村民,很多都討不到老婆,而現在山重發展了,連廈門特區的姑娘都娶上門來了,是大環境改變個人命運!”目前,全村回鄉“非轉農”再也“不想出去”的村民,就有200多人。
對古山重公司的發展,薛連輝信心滿滿地介紹,公司目前還處于投資期,但從明年開始,村里每年就能有不低于40萬元的分紅,此后,分紅還將逐年以不少于10萬元的規模遞增。做股民、享分紅,像林龍海一樣的4000名村民,對此甚是期待。
山重村因花而興,村民們在田埂里種花,心里頭也種了花,盡皆盛開出美麗心情。
 |
古樸清幽的民宿“溪頭十二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