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云在察看新品種鮑魚的生長情況。 |
她將水產科技推廣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30多年來,住漁排、經風浪、歷寒暑,始終堅守在科研第一線,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并將最新的水產科技推廣給漁民,帶領漁民致富。她,就是黨的十八大代表、平潭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王云。
不離不棄 攻堅克難
王云從學校畢業后,就一直從事水產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30年來始終奮戰在水產科技推廣的第一線。
海水網箱養魚是由平潭縣最早發展起來的。1986年平潭縣海洋與漁業局將這項重要的科研課題交給了王云,當時,王云的孩子剛出生幾個月。初為人母的王云常常顧不上孩子,通宵達旦在蹲點的地方工作,甚至住在漁排上。經過一年繁瑣而艱辛的研究,王云終于摸索出一整套海水網箱養魚技術,實現了海上“種田”的創舉,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海水網箱養魚的成功使王云認識到,科技人員不能只在辦公室里搞科研,從而更加堅定了她投身水產科技第一線的決心。1996年,王云與人合資創辦了平潭縣首家海珍品苗種培育基地。1998年,海珍品苗種培育基地第一批鮑魚喜獲豐收。近年來,她又實現了鮑魚與海參網箱混養的技術突破。
一心一意 推廣技術
王云在水產科技領域攻堅克難的同時,主動融入一線,手把手、面對面地對漁民進行科技指導,把實用的技術推廣給他們。
林文發是最早開始跟著王云干的養殖戶之一。“我們入行時什么都不懂,是她手把手把我們扶持起來的”,林文發感激地說,“她在這個行業里算個老大姐,非常熱心,給我們提供技術,給我們很大的幫助和支持。”
在平潭,王云創辦的優良海珍品基地,讓漁民在家門口找到了養殖技術的依托。曹承鶯一家創辦的鮑魚養殖場,所有的養殖技術都是從王云的海珍品基地學來的,現在從事鮑魚養殖年收入超過了過去捕魚年收入的10倍。
有了王云這樣的技術帶頭人,養殖戶信心十足,熱情高漲。
排憂解難 領軍致富
水產技術的推廣并非一帆風順。在這個過程中,王云經歷了無數艱辛,甚至在很多時候甘冒風險。
當初,王云剛剛培育出日本黑鮑與北方皺紋盤鮑雜交育出的鮑苗,發現其生長快,抗病力強,成活率高,就想把它推廣到養殖場上。不料,一開始漁民就觀望不前。面對不可預知的風險,王云毅然帶頭參與試驗,新建立的小型育苗室在第一年就試驗成功。示范成功后,養殖戶們解除了思想顧慮。在她的示范帶動下,平潭的鮑魚養殖場已從過去的1家發展到目前的60多家,年產值近5億元,鮑魚養殖也成了平潭的支柱產業。
念家明是平潭的一名水產養殖戶,早期在從事養殖過程中,鮑魚感染病毒導致大量死亡,他卻苦苦找不到原因。王云來了以后,他及時登門請教,使問題迎刃而解。提起王云,他滿懷感激:“我們養殖戶遇到困難的時候,不管是三更半夜還是刮風下雨,她都會親臨現場去察看。”在平潭,正因為有了王云的技術指導,像念家明這樣的養殖戶才避免了許多風險和損失。
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后,王云更加堅定了人生目標,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她說:“作為基層一線的水產技術推廣人員,我要在今后研究出更多的優良品種,將更好的技術推廣給群眾,讓廣大群眾通過科技致富。” |